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态势,相关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国家连续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重要文件,充分强调“癌症防控”在整体国民健康促进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防治策略。
癌症防控,离不开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癌症监测。在全球范围内,癌症监测作为重大疾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癌症监测具体是怎样操作的?能给老百姓带去什么样的获益?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就为何要做癌症监测、癌症监测的主流方法、效果、挑战、模式创新等方面作介绍。
为何要做癌症监测?
做癌症监测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宏观角度 实时而准确的全人群癌症监测可为揭示癌症病因和癌症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评价癌症预防临床诊疗效果等方面提供关键的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更是国家和地方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精准制定癌症防控规划的根本所在。
癌症监测具体如何进行?
我国癌症监测是何时起步的?
肿瘤登记点的建立技术难度大,运维成本高,现有资源下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因此我国肿瘤登记系统的地域分布均衡性和人群覆盖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严重依赖于监测点的整体工作质量与报告人员的经验与水平,导致全国各个肿瘤登记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仍有相当比例登记点的数据质量欠佳。
由于各地上报的发病和死亡数据需要各级层层质控与填补,因此,目前我国癌症监测报告数据通常会滞后三年或更长时间,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癌症的现患率与生存率监测需对发病病例进行精准度很高的个体化长期随访,如采用传统的人工随访模式难度极大。因此,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癌症现患与生存监测的常规报告模式,相关数据仅以科学研究方式不定期发表。
用好健康大数据
探索癌症监测新模式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柯杨 何忠虎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