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布人: 最后修改人:admin 更新时间:2021-05-08

来源:人民健康网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医疗卫生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开展了全方位解读。

王虎峰表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的布局是按照“1+5”进行工作总结,因为今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交接之年,“1”即总结去年一年工作成果,“5”是再回顾“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总结。另外,《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进行“5+1”的工作规划与安排,即未来5年的工作方向和今年1年的具体安排。

王虎峰表示,目前,疫情没有完全结束,《政府工作报告》在疫情防控工作安排上做了承上启下的衔接,要求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方面要把疫情成果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恢复发展。

在《政府工作报告》全局规划中,卫生健康领域应该做什么?王虎峰表示,以健康中国行动公共卫生建设统领整个体系建设是今年的工作重点。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健康公卫建设肯定要挺在前头,这样才能和全局呼应对接。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的民生体系逐步形成。关于民生体系,最早是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近几年这一排序发生了变化,医疗提到了前面。”王虎峰表示,今年医疗排在第二位,说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认可重视,体现出卫生健康工作在民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王虎峰介绍,通过梳理2012年到2021年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照过去几年的表述,在卫生健康方面,今年首次提出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提出“创新”是指对现有的医防协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以要创新。提出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之所以用“建立”是因为过去没有,所以要建立,其中的限定词“稳定”,更是体现出公共卫生事业的春天到了。

在公共卫生方面,王虎峰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质保障体系。之所以要健全,是因为过去虽然建立了,但不完善,所以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王虎峰解读称,其中“扩大”两字是今年新提的,这将给很多地方带来利好。另外,很看重“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提法,之所以提出“加强”,说明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这将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王虎峰表示,虽然互联网+医疗不是第一次提到,但“规范发展”是第一次,要重视。《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疑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优化预约制度,说明单纯预约不能解决方便就医问题,所以要更有针对性。

在完善短缺药物保供稳价机制方面,之所以提出完善,说明现在做的还不够。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之所以称“建立健全”,是指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要健全,没有的地方要建立。

王虎峰表示,近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提到且信息量大的是“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一说法基本都没变,年年提意味着不能断线,不能松劲儿,还没有到完全解决的时候,还得继续。他介绍,《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体现了两个背景,一方面是“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的切换,部署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另一方面是,疫情应对常态化,促进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良好。

“今年涉及到卫生健康领域,《政府工作报告》用390个字,8句话讲了健康中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中医药、社会办医、监管、财政、投入、医保结算,门诊共济、短缺药、集中招采等10个方面, 27件大事。对每项工作如何评价、如何定位?态度鲜明,要求明确。”王虎峰说。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