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布人: 最后修改人:admin 更新时间:2021-05-08

来源:县域卫生传媒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行医防融合的政策、机制设计;设有与医防融合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从物理融合到有机融合的转变。

   记者丨宋攀

“即使一个机构挂俩牌儿,或者搬在一起合署办公,这种医防融合也只能算是物理上的融合,不是有机的融合。”2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县域卫生编委王虎峰在接受中国县域卫生采访时指出,以健康为中心,医防融合要力戒形式主义,实现从“物理融合”到“有机融合”的转变。
当前,业内对医防融合的内涵,实现路径等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典型之一是,一些地方将“医防协同”与“医防融合”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就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新冠疫情之后,中央最高层提出了医防协同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个精神,行业内部经常提到要进行医防融合。”在王虎峰看来,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
两者都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政策,但医防融合可以说是医防协同的细化和具体化。他解释称,“医防协同”更多是指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特别是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如何围绕人民健康共同发力。而“医防融合”则强调,改变各自机构过去单一的业务模式,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复合业务模式。比如,疾控机构改变以急性传染病为工作重点的传统,而将急性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并重。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在看病的同时,同步参与预防工作。
在王虎峰看来,顺利实现“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的转变,仍需落实5大方面工作。即,工作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经费和资金使用、激励考核等。
“过去一些只讲究预防,不考虑治疗,或者说只治疗不考虑预防的岗位,要重新进行职能定位。定位调整之后,要进行管理流程的创新,培养、使用复合型的医防人才。经费、资金的使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还是“楚河汉界”,划分得泾渭分明,那么,现实中,就会造成难落实的尴尬。最后一个是激励考核,过去,公卫考核公卫的,医疗考核医疗的,以后融合了怎么考?所以一定要有全新的,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王虎峰表示,落实这些工作,仍需三方面基础条件保障。即,第一,各级政府部门着力在政策、机制设计上开展医防融合;第二,设有与医防融合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一些地方将疾控机构或部分职能纳入医联体、医共体便是这方面的前沿探索。最后是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从物理融合到有机融合的转变。
如何做?敬请关注王虎峰教授“新春医改公益大讲堂—开局之年如何走”系列讲座(详情请参见下方海报)。落地方法都将会在2月28日下午的“新春医改公益大讲堂”中得到解答。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