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肿瘤诊疗既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也容易隐藏猫腻。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诊疗是世界性难题,治好了体现医生医术高超,对治不好的结果也不难做出解释。一方面,公众对肿瘤普遍存在“治得好治不好都要治”的心理,一些效果不确定的新疗法、新技术比较容易得到推荐,患者也易于接受,以至于肿瘤诊疗成为某些“奇葩疗法”的重灾区。另一方面,恶性肿瘤的死亡率较高,一些患者愿意花钱“最后一搏”,某些医德败坏的医生和医院,也就有了借机生财的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肿瘤诊疗甚至成为行骗的多发领域。
前不久,某医院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发文举报肿瘤诊疗黑幕。经权威部门和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调查评议,认为举报涉及的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对基因测序、基因检测、NK细胞治疗等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不当利益交换等问题,卫健部门仍在调查。此事引发有关肿瘤诊疗的争议:肿瘤诊疗不能墨守成规,要鼓励创新,保持探索的活力,但也可能有医生以创新为名,行过度诊疗与欺诈之实,让患者多花很多钱不说,还增添了许多折腾,且诊疗效果反而更差。
技术创新与技术滥用容易混淆,还会导致医患之间出现猜疑,患者对新技术和新疗法容易持怀疑态度,而医生则可能认为自己大胆为患者做决定,反而遭到误解。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规范肿瘤诊疗等措施来化解。此次召开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会议,并成立5个肿瘤质控专委会,可谓正当其时,既是对前期争议的回应,也是提高肿瘤诊疗质量的最佳途径。
应当看到,规范肿瘤诊疗是一个动态过程,假如技术更新、指南换代、抗肿瘤药说明书的内容更改太慢,那么,前沿科技就难以走进现实,未经证实的“神疗法”与“神药”就容易见缝插针、冒名顶替。只有及时准确地更新,方能在创新与技术滥用之间划出清晰界线。
还要看到,由于技术滥用和过度诊疗可获巨大的利益,仅规范肿瘤诊疗尚不能解决问题,对医疗行为加大监管、对技术滥用和过度诊疗强化打击,这样的举措也必不可少。
尽管肿瘤只是一种慢性病,但在人们的观念之中,罹患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毕竟是一大不幸。因此,比起其他慢性病患者,这部分患者更需要得到关爱和精心诊疗,而不是将他们当成创收的工具、行骗的对象。
此次召开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会议并成立相关质控专委会,并非“曲高和寡”的行业内部行动,实质上与老百姓的生活和就医紧密相关。期待以此为契机,大幅减少肿瘤诊疗的随意性,让所有肿瘤患者都能获得更加规范有效的诊疗。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