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布人: 最后修改人:admin 更新时间:2021-07-09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加强二级医院内部考核,降低门诊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考核分值,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引导二级医院医生下沉基层。此举是北京市卫健委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出台的措施之一。

   记者丨宋攀

家庭医生数量不够?老百姓获得感不强?近日,北京市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侧改革,特色颇多,供各地借鉴。


01

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

《方案》明确,扩大家庭医生服务规模。家庭医生原则上是全科医生,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以及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经全科转岗培训合格的中医、儿科、内科、妇科等专科医师。

试点推行医联体内二级医院医务人员通过对口支援、多点执业、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属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下开展签约服务,服务时间记入基层服务年限。鼓励医联体内非公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有工作活力、身体状况允许的退休医生,在自己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签约服务。


02

赋权家医完善预约转诊服务

强化分级诊疗,引导签约居民在基层首诊,畅通转诊渠道,预约号源优先向基层下沉,在综合医联体核心医院和其他三级医院给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号源基础上,逐年提高号源投放比例,对确需转诊的签约居民在医联体内的就诊需求予以满足。

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对转诊签约患者提供优先就诊服务。

发展基于云端的AI辅助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化验、检查、影像等数字化进程,提升全科医生服务效率,改善服务品质,提高居民签约服务粘性。

打通医联体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电子医学影像等数据信息。支持家庭医生调阅居民完整健康数据,实现健康信息上下贯通、横向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连续性健康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共享调阅,方便居民查询健康档案、就诊用药及检验检查结果等信息,促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提升区域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水平,降低家庭医生非医疗事务性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03

服务形式更加灵活

以家庭或个人方式签约,针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提供“菜单式”服务,供居民选择。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实行市场化自主定价。

提供多种时长签约服务周期供居民选择,从目前一年一签,丰富为1年、2年、3年期,由居民自主选择。

整合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APP,推出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APP,优化服务功能,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在线签约、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等线上服务,开展双向转诊、检验检查、康复护理、上门服务和药品配送等线下服务。


04

调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

统一重点人群和普通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偿标准为不低于100元/人·年,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等共同分担。

规范调整上门服务费价格,明确项目内涵。主治及以下医师60元/次、副主任医师70元/次、主任医师80元/次,护士50元/次。规范调整家庭病床收费价格,家庭病床查床费80元/次。

在用足用好“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职称结构比例”政策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席位制度,在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席位等级序列,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席位等级与考核挂钩。

统筹区域编制资源,优先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整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比例,重点补充家庭医生队伍。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连续工作10年以上表现突出的卫生技术人员在户籍政策上予以倾斜。


05

健全完善考核制度

围绕服务数量、质量和满意度三个维度,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市、区、机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分配、个人绩效相衔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情况纳入医联体绩效考核范围。加强二级医院内部考核,降低门诊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考核分值,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引导二级医院医生下沉基层。提高绩效考核透明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绩效考核情况。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