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布人: 最后修改人:admin 更新时间:2021-05-08

来源:县域卫生传媒



我国医改正逐步由体制型为主,转变为混合型甚至是管理型为主。可以预期的是,在下一轮改革中,管理型特征会更加明显。

记者丨清风


“医改不是哪个国家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是会必然出现的常态。”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交叉学科创新平台首席专家王虎峰教授在“新春医改公益大讲堂 开局之年如何走?”中表示,纵观全球主要国家医改事件,医改的规律性已然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10年前,王虎峰研究了自1900年至2010年110年间,15个典型国家的266次医改事件。他发现,每年平均有2.4个国家进行医改,每个国家平均有17.7次,约6.2年发生一次改革。根据改革内容,医改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体制型改革、管理型改革、混合型改革。这就是“医改周期理论”。
体制型改革是指卫生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动改革。例如,提供卫生医疗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发生转变;卫生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发生变革( 如免费或有偿);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性质发生变化( 如公营与私营转变);筹资来源和渠道发生变化( 如由一般税收转为工资税) ;医疗保险险种增减;付费人法律地位变更;医疗保障类型改变,等等。
管理型改革是指医疗保障体系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但管理和服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例如,卫生医疗机构诊疗标准变化、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变化、医疗福利包变更;费率的调整、费用结算方式变革、覆盖人群增加或变更、资金征集手段或渠道变化、统筹层次水平调整、保费分配方式变革;相关中介机构建立和调整、信息系统建设、卫生医疗服务效果和质量提高,等等。
混合型改革是指卫生体系改革兼有体制型改革和管理型改革的特点,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又在管理服务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兼有以上两种特征。王虎峰概括地总结,体制型改革是各种制度从无到有的过程。而管理型改革则是从有到优的过程。
“总体来看,三种类型改革交替进行,一般为一次体制型改革后,紧跟几次管理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之后,管理型改革频率加快。依据医改周期理论,我国医改也会由体制型逐步转变为混合型甚至管理型为主。可以预期的是,在下一轮改革中,管理型特征会更加明显。
“我国医改已从‘制度框架设计’向‘体制建设’和‘管理创新’发展。十四五时期,‘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将是重点任务。在此阶段,医院管理工具和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王虎峰最后说。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