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安徽省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先行者,自2015 年至今,该省的探索已有5 年多时间。这一改革走过了哪些历程,如何不断提升内涵,取得了哪些经验,下一步又该如何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
医共体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决于能不能有效调动基层的管理能动性,激发每个医务人员的活力,其中关键在于人事和薪酬制度。对医疗机构来讲,人才是核心资源,而编制制度又是人事管理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老百姓医疗需求不断得到释放、医疗机构快速发展,编制不足成了困扰医疗机构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至关重要。
在县域内建立医共体,通过合理分工、医防结合、共享资源等方式,最终实现对县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这是县域医共体的内在要求。分级诊疗在其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调查发现,安徽省医共体在整合、共享资源方面改变尤为突出。在调查样本医共体中,65%的医共体内成立了统一的消毒供应中心,71%成立了统一的心电诊断中心,62%成立了统一的临床检验中心,58%成立了统一的医学影像中心,成立统一的病理检验中心、中心药房和后勤服务中心的,分别占30%、50%、33%。
整合和共享的不仅有医疗资源,还包括管理资源。64%的受调查医共体中成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中心,对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55%的医共体内部成立了统一的审计中心,并实施内审制度;54%的医共体牵头医院制定了医共体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作为成员单位的乡镇卫生院按照总体方案细化并制定本乡镇绩效分配方案。
医共体内部,上级医院的专家下基层诊疗,是技术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调查发现,牵头医院对下沉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服务的收入(扣除成本),绝大多数医共体都合理切块用于牵头医院下沉医务人员的补助和奖励,占到了被调查医共体总数的94%。基层医疗机构对牵头医院下沉医务人员的补助奖励政策中,固定数额补助的占23%。医疗业务收入(或增量)一定比重作为补助的占35%,其它形式补助的占25%,无补助的占17%。
“强基层”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根本之道。安徽省医共体建设带来的最明显的效果之一,就是基层机构得到了发展。这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高俊文:县域医共体改革,是安徽在完成县域综合医改规定动作后的一项改革创新。从2015年至今,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的改革节点:2015 年,安徽省在15 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2017 年,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意见》;2018 年底,实现县域医共体全省覆盖,涌现出天长、阜南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示范经验,县域医共体模式作为全国分级诊疗的四种模式之一,在全国予以推广;2019 年,改革提质增效,在37 个县(市)试点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路径(即:将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给医共体,实行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医共体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贯通群众看病就医六个关键环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升级,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 年,安徽省59 个县(市)共组建125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4500 万人口,覆盖所有市县,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定型的医共体3.0 版。
高俊文:从改革实践来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实现县域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实现县域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安徽省的改革实践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肯定,“两包三单六贯通”被评为2019 年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盘点安徽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我们实现了“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县域综合医改目标,探索出县域内分级诊疗路径,初步构建了整合型、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强,“15 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住院)不断提升,达到83%以上较好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到30%以下,群众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0%以上。
高俊文:“十四五”期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是要完善县域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建设以群众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巩固三医联动机制,破解医防融合难题,攻克县域人才不足不优“瓶颈”,努力建设健康县域,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稳住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是促进县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医共体与省市级医院以及长三角一流医院合作,以做强重点专科和打造精英团队为重点,通过柔性引才,“送出去”和“请进来”,加快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均衡布局县域医疗资源,发展县域医疗次中心,着力强化中心卫生院功能,推行中心卫生院管理圈,有效缓解偏远薄弱乡镇人员不足、科室不全等矛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牵头医院要统筹协调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从“单位人”变成“医共体人”,从县级强变成县域强。
三是持续壮大基层。推动优质卫生健康资源下沉基层,推行市县级机构医务人员在乡镇卫生院连续服务一年的政策,并逐步制度化。落实政府责任清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保障待遇,提升能力。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加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和医保基金安全两个“大门”。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