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布人: 最后修改人:admin 更新时间:2021-05-08

来源:健康报



安徽省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先行者,自2015 年至今,该省的探索已有5 年多时间。这一改革走过了哪些历程,如何不断提升内涵,取得了哪些经验,下一步又该如何发力?

       日前,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独立调研评价课题组,对安徽省紧密型医共体试点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样本包括6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获得了第一手调查数据。本期话题,我们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视角和一线改革者的访谈,为您解析安徽医共体改革的“密码”。

三点主要经验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


人事薪酬:放权激发活力

       

医共体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决于能不能有效调动基层的管理能动性,激发每个医务人员的活力,其中关键在于人事和薪酬制度。对医疗机构来讲,人才是核心资源,而编制制度又是人事管理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老百姓医疗需求不断得到释放、医疗机构快速发展,编制不足成了困扰医疗机构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至关重要。

       2016 年,安徽省率先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打破行政层级和行业部门间的编制壁垒,整合全省的编制资源,实现编制“共享”。此项改革的力度和影响非常大,调查发现,有76%的县域医共体在其内部建立了编制“周转池”,可以统筹使用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的县域医共体占总数的51%。这为医共体人才引进战略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在微观层面上看,安徽省在医共体人事薪酬管理方面主要特点则是放权。安徽省充分发挥牵头医院“龙头”作用,在医共体内部管理层面给予牵头医院充分的自主权。在投入渠道、资产属性和职工身份“三个不变”前提下,实现医共体内部人、财、物资源的统一调配。
      积极落实医共体牵头医院用人自主权,84%的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享有成员单位人员的自主招聘权。在落实内设机构岗位设置自主权方面,安徽省做得更加突出,95%的县域医共体享有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自主权;78%的县域医共体享有对乡镇卫生院收入分配自主权,65%的县域医共体拥有对成员单位职工职称聘任自主权,反映出安徽省有关部门围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放权和授权上实现了实质突破,正在建立与紧密型医共体相适应的外部治理框架和管理机制。
       此外,安徽省完善基层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强基层”政策落实也比较彻底。省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落实了“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要求,且绝大部分(97%)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可用于人员分配或奖励。
      从外部治理框架来看,安徽全省不仅在编制统筹、人员招聘、机构与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聘任五个关键领域给予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较大的自主权,而且将“强基层”的财政保障政策也落实地较为彻底,在建立完善医共体治理构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运行管理:突出整合共享

      

 在县域内建立医共体,通过合理分工、医防结合、共享资源等方式,最终实现对县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这是县域医共体的内在要求。分级诊疗在其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调查发现,安徽省医共体在整合、共享资源方面改变尤为突出。在调查样本医共体中,65%的医共体内成立了统一的消毒供应中心,71%成立了统一的心电诊断中心,62%成立了统一的临床检验中心,58%成立了统一的医学影像中心,成立统一的病理检验中心、中心药房和后勤服务中心的,分别占30%、50%、33%。

整合和共享的不仅有医疗资源,还包括管理资源。64%的受调查医共体中成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中心,对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55%的医共体内部成立了统一的审计中心,并实施内审制度;54%的医共体牵头医院制定了医共体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作为成员单位的乡镇卫生院按照总体方案细化并制定本乡镇绩效分配方案。

 医共体内部,上级医院的专家下基层诊疗,是技术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调查发现,牵头医院对下沉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服务的收入(扣除成本),绝大多数医共体都合理切块用于牵头医院下沉医务人员的补助和奖励,占到了被调查医共体总数的94%。基层医疗机构对牵头医院下沉医务人员的补助奖励政策中,固定数额补助的占23%。医疗业务收入(或增量)一定比重作为补助的占35%,其它形式补助的占25%,无补助的占17%。

      从安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医共体内部的运行管理中,整合与共享是要牢牢把握的关键词。如何促进县域内的紧密型医共体,形成上下联动、专家技术贯通的新格局,主要经验有:一是建立医学技术、后勤服务等中心,通过“合并同类项”来节约县域内的服务成本;二是在管理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改革,实现财务、审计、分配上的统一管理;三是对于专家资源的下沉,适当的补贴和奖励是必要的,而且要制度化,让专家下沉基层有动力。

基层发展:注重体系平衡

     

 “强基层”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根本之道。安徽省医共体建设带来的最明显的效果之一,就是基层机构得到了发展。这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乡镇一级,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源来看,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医技及总人数不断增加。乡镇卫生院年度工资总额平均值逐年增多,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开展的外科手术量呈现出小幅波动、逐步上升的趋势。牵头医院专家在乡镇卫生院坐诊次数逐年增多,乡镇卫生院安排去牵头医院进修学习人次逐年增多;乡镇卫生院能够治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种类逐年增加,中医药服务占比波动上升。
       村卫生室层面,在医共体模式下最大的变化,是乡镇卫生院“托”起了村卫生室的“ 底”。调查发现,93%的乡镇卫生院对所辖村卫生室实行了人事统一管理,92%实行了业务统一管理;89%实行了药械统一管理。实行财务和绩效统一管理的分别占到了82%和92%;95%的乡镇卫生院与下辖村卫生室实行了信息化统一管理。
       这些数字表明,安徽在推行医共体改革时,注重县域内医疗服务体系的平衡发展,避免了“一家独大”“牵头医院通吃”的格局。乡镇卫生院是基层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枢纽。医务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动性大、技术能力提高受限,是当前各地反映比较多的困惑。因此,我们在调查中格外关注反映人才队伍建设、医务人员待遇和服务能力的指标。显然,安徽通过省级层面的编制“周转池”、医共体“两包三单六贯通”等机制,使乡镇卫生院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村卫生室是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但村卫生室往往存在管理不规范、村医身份“亦农亦医”的情况。我们在安徽的调查发现,通过建立紧密型医共体,村卫生室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更加类似于医共体的派出机构,其的背后是乡镇卫生院乃至县医院,在解决村医身份问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诊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提质增效给医共体更多新内涵
访谈嘉宾: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高俊文

Q
健康报:作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最早的省份,请您介绍下安徽省改革的主要历程?
A

高俊文:县域医共体改革,是安徽在完成县域综合医改规定动作后的一项改革创新。从2015年至今,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的改革节点:2015 年,安徽省在15 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2017 年,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意见》;2018 年底,实现县域医共体全省覆盖,涌现出天长、阜南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示范经验,县域医共体模式作为全国分级诊疗的四种模式之一,在全国予以推广;2019 年,改革提质增效,在37 个县(市)试点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路径(即:将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给医共体,实行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医共体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贯通群众看病就医六个关键环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升级,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 年,安徽省59 个县(市)共组建125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服务4500 万人口,覆盖所有市县,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定型的医共体3.0 版。

Q
健康报:安徽多年来深耕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哪些主要收获?
A

高俊文:从改革实践来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实现县域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实现县域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安徽省的改革实践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肯定,“两包三单六贯通”被评为2019 年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盘点安徽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我们实现了“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县域综合医改目标,探索出县域内分级诊疗路径,初步构建了整合型、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强,“15 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住院)不断提升,达到83%以上较好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到30%以下,群众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0%以上。

Q
健康报:安徽省县域医共体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是什么?“十四五”期间将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
A

高俊文:“十四五”期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是要完善县域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建设以群众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巩固三医联动机制,破解医防融合难题,攻克县域人才不足不优“瓶颈”,努力建设健康县域,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稳住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一是着力建设健康县域。按照中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动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县域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健康县域建设。健全医防融合机制,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把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健康文明做法推广开来、坚持下去。优化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化,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完善健康保障,立足县域内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进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引导分级诊疗,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美化健康环境,将医共体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策略,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改善农村环境。要发展健康产业,针对社会老龄化和慢病高发问题,特别是要发展医养结合健康产业,医共体内推行安宁疗护等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标。

        二是促进县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医共体与省市级医院以及长三角一流医院合作,以做强重点专科和打造精英团队为重点,通过柔性引才,“送出去”和“请进来”,加快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均衡布局县域医疗资源,发展县域医疗次中心,着力强化中心卫生院功能,推行中心卫生院管理圈,有效缓解偏远薄弱乡镇人员不足、科室不全等矛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牵头医院要统筹协调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从“单位人”变成“医共体人”,从县级强变成县域强。

        三是持续壮大基层。推动优质卫生健康资源下沉基层,推行市县级机构医务人员在乡镇卫生院连续服务一年的政策,并逐步制度化。落实政府责任清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保障待遇,提升能力。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加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和医保基金安全两个“大门”。


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于2018年5月成立,由从事公共管理、卫生政策、医改政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北京德施普康健康大数据

应用技术研究院